水泉地瓜枣-ag凯发k8国际

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2年11月28日 11:04:17   来源:枣庄档案   作者:孙彦斌 魏传印

地瓜枣,因其味甜、肉糯,遂以枣为名,主要原料为甘薯。甘薯又名番薯、红薯、地瓜,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具有适应性广、繁殖力强、栽培简便、高产稳收、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特点。据《山亭区志》记载 :地瓜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引入山亭境内,在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当地百姓的生活主食。


霜降前后是收获地瓜的季节。全家出动,拉上地排车,带着干粮、镢头、水壶,来到地瓜地。刨地瓜是个力气活,经验丰富的老农会“ 顺藤摸瓜”,手里的镢头灵巧地一刨、一勾、一提,红灿灿的地瓜就从土里露出了圆圆滚滚的身体,随后摆成一堆。欢声笑语荡漾在田间地头,大一些的、品相好的地瓜装车拉回家,下到地瓜窖里储藏,等待蛰伏一个冬天之后,开启一个新的生命轮回。那些小一些的,品相不好的,刨坏了的地瓜,会被留在地里,用擦板擦成薄片,晾晒在地。不几天,把晒得硬硬的“地瓜干”装进袋子,运回家,垒成整齐的“ 瓜干垛”,那时,“ 瓜干垛”的大小是一个家庭财富的象征。喝地瓜汤的时,把地瓜干掰成小一点的块,用清水冲洗干净,加上自家种的绿豆、花生、豇豆等杂粮入锅,添上清水,用木头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熬煮,当闻到混合着各种粮食的芬芳,听到“咕嘟咕嘟”的冒着小泡的声音的时候,一锅浓稠香甜的地瓜干汤就熬好了,配上小菜,又美味又抗饿。经过一段时间的储藏,地窖里地瓜中大量的淀粉转化成糖分,为制作地瓜枣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据《山亭区志》记载: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山亭人任英因兵荒马乱生活不安定,需储备干粮,在一次深夜煮地瓜时打起了盹,把锅中的水烧干,睡梦中被一股烤焦的地瓜香味唤醒。后将地瓜切成块放到房顶上晾晒,经过几天的风吹日晒变成熟地瓜干。任英品尝后,觉得味道很好,并且易于储存,于是,大家纷纷采用这种制作方法。因为其味如软枣,故得名“ 地瓜枣”。山亭可谓是地瓜枣的原产地。昔日,每逢灾荒年,地瓜更是老百姓的救命粮。山亭人民对地瓜有着深厚的感情。入冬,农闲时,勤劳的母亲们挑选细长且光滑的红心、黄心地瓜为原料,把地瓜洗净,锅中码好,加清水,地锅下的柴草欢快地燃烧,发出“噼啪”的声音,熊熊的火焰很快就把锅里的水烧开了。锅里飘出地瓜的香味,用筷子插透,地瓜已熟。用笊篱小心地把地瓜捞出,不烫手的时就可剥皮了。熟地瓜冷透后,用刀纵向切成薄片,整齐的摆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簸箕、筛子上,置于通风处或房顶晒干。期间,不停翻晒。几天过后,地瓜片中的水分慢慢蒸发,体积变得稍小,颜色变深一点,用手折一折,可以轻易折弯却不会断,好像牛皮糖一样柔韧,忍不住拿一块放到嘴里品尝一下,甘甜不腻,韧性十足。这还不是地瓜枣最好吃的时候,耐心地将地瓜枣放入缸中,用一个木盖盖住缸口,放到通风阴凉的地方,待“长”出一层白霜时,地瓜枣就制成了。这时入口,舌尖先接触到白霜的甘甜,唇齿感觉到外皮的干硬,用力咬下,中间却是柔软和弹牙的奇妙结合,越嚼越是好吃,地瓜枣让人们在食物匮乏的年代也能品尝到大自然的馈赠。智慧的人们把地瓜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鲜嫩的地瓜秧可以当菜吃,拌上豆面可以蒸窝窝头。地瓜干耐储存,可以熬汤,也可以和小麦磨成糊烙煎饼,或是掺入白面蒸饭。地瓜粉条就更上档次了,走亲访友,年货储备都少不了它。地瓜枣因其制作流程复杂,制作时间长,是地瓜产品家族中的“ 贵族”。以前的人们并不是每年都会制作,大多会是在丰收的年景,冬天闲下来时才会制作。在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作为孩子的冬日里的小零食,馈赠亲友也更显心意。抗日战争中,“ 守本果子铺”的掌柜山亭人任守本,将地瓜果子点心当作干粮支援抗日前线,地瓜枣从老百姓的“救命粮”变成了拥军支前的“ 爱国粮”。进入新时代,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地瓜又成为人们健康饮食的宠儿。

水泉镇地理位置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境内180余处泉眼、水库、河塘,星罗棋布,具有种植地瓜,加工地瓜枣的天然优势。地瓜枣产业成为群众增收发家致富的重要产业,采取“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形式,形成了以大马湾、柴山前、南蒋为核心的地瓜种植基地2万余亩,其中绿色食品标准化种植基地1万余亩。植地瓜专业种植合作社6家,年产优质地瓜4万余吨。发展地瓜枣加工企业20余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目前,全镇可年产地瓜枣2万余吨,其中60%出口至韩国、日本等国家,40%内销到全国各地,年产值达3.2亿元,户均增收18000余元。



参考馆内文献:

《百味山亭》之休闲食品类


责编:朱忠魁

  • 下一篇:
  • 上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