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ag凯发k8国际

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9年03月18日 09:23:32   来源: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
枣庄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共计43项
女娲神话
女娲神话是中华民族长期流传的创世神话,它的形成以枣庄市峄城区为中心,此后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根据对枣庄市峄城区地名地貌、文物遗迹和民俗的实地考查,可以推断出女娲神话在枣庄市峄城区的基本传承脉络。如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女娲生活处、女娲部落遗址等。女娲神话主要包括造人、补天、创立婚姻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创始神话的女娲神话,除了具有民间文学本身的珍贵价值、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外,还有其重要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价值。
鲁班传说
鲁班,公元前490年左右生于小邾国(今山东滕州市境内),是我国工匠界的鼻祖。关于鲁班的传说遍布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但因鲁班祖籍滕州,因而关于鲁班的传说在滕州市最为集中,流传得也最多、最系统和最原始。从鲁班出生、学艺、发明创造,以至死后为仙、为神、为匠人祖师,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在滕州的大大小小的鲁班传说近千则。其中《鲁班桥》、《鲁班磨》、《大煎饼》、《鲁班造锯》等30余篇被各种书籍转载。这些传说在滕州至今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成为激励滕州人民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财富。
石榴园传说
“中国石榴之乡”峄城石榴园,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今日的万亩榴园历经沧桑,更是显现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织女妹妹檀香因撒石榴种的传说》、《石榴仙子恋榴园》、《石榴做媒》等众多有关石榴园的传说,在鲁南地区颇为流传。
抱 犊 崮 的 传 说
抱犊崮传说流传范围很广,以鲁南地区的枣庄市山亭区分布的抱犊传说最为集中,有会仙亭、桃源洞、清华寺等遗迹。
抱犊崮位于山亭区南部,从古至今数易其名。据『峄县志』记载:昔有王老汉抱犊耕其上,后仙去故得名“抱犊崮”。抱犊崮海拔584米,有鲁南小泰山之称,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名山。这里山势突兀,巍峨壮丽,泉流瀑泻,松柏苍郁。山脚下有古庙两座,分别是清华寺和巣云观,半山处有洞数十个,个个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奚仲造车传说
奚仲是远古时代的一位科技大师,人类造车鼻祖。他首封于薛,为薛之皇祖,故里为奚邑(枣庄市薛城区奚村),造车于奚公山下,卒后葬于奚公山下青丘村。奚仲造车的传说,为研究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由于车的发明,带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奚仲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一脉相承。关于奚仲造车传说的故事代代相传,内容涉及奚仲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2008年4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首届中国奚仲文化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汽车文化论坛”,经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权威部门一致认定:枣庄市薛城区是“造车鼻祖——奚仲的故里”。
张 天 师 的 传 说
张天师的传说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永元年间,江西龙虎山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云游天下,传道采药,济世救民。在去泰山拜山访道途中,路经同姓族人聚居的村落(现东郭镇前村),便住下来传经讲道。张天师的传说内容大体有两部分,一是天师的身世。二是是捉妖拿邪,救人危难。这部分内容的故事很多,主要有《捉黄狗精》、《雷劈老鼋》、《火烧妖精》、《点化小孩》等。
《张天师的传说》鞭笞暴力与罪恶,宣扬和谐与善良,篇篇都隐含着正义战胜邪恶的真理。
秃 尾 巴 老 李 的 传 说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山东省、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流传。但所说起源地不同,故事也有较大差异。起源于滕州市东郭镇小坞沟村的传说在滕县地区城乡家喻户晓,人物、地点具体,龙母坟1958年平掉种了地,龙母庙尚在。现搜集整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12篇,3万余字。故事虽众多,但主干清楚,由此,山东龙的传说当起源于滕州。

莲 青 山 的 传 说

莲青山位于滕州市东北部,万历年间《滕县志山川篇》记载:“距城四十里东北三里许为‘莲青山’,山东西有二,西莲青山绝顶两峰,插入云汉者为莲花峰,在其东北五里许峻秀与西莲青争埒,为东莲青山,形颇臃肿,岿然如屯云。上有九十九顶。前有玉女池。俗传纪王女修道于此故名。纪王女因筑城居之,故亦名为玉女城。后有水帘洞,东有桃花峪,峪内遍是桃花,每春水出涧,浮带落花,宛然桃源仙境,西是莲花池。”五山相围形似莲花而得名。关于连青山的传说广为流传的故事有《99顶莲青山的传说》、《东西高座子传说》、《砸鼓石的传说》、《女娲造石》的传说、
钓鱼台传说
在枣庄北郊,古镇齐村的中部,有一座山峰远近闻名,那就是具有神秘文化色彩的钓鱼台。钓鱼台虽不算高,但历史相当悠久。现在,山上古寺遗址旁仅存的两颗古松都有两人合抱之粗,据传说也有千余年的历史了。传说姜子牙云游到此,为解救因水怪作祟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当地群众,便在岛上垂钓。姜子牙在此钓了三天,虽然是直钩垂钓,但还是有鱼上了钩。姜子牙把竿使劲一扬,把钩上来的一条独头三尾鱼扔到了身边的石头上,摔死了。接着他站起来,双脚一点,纵身飞入云端走了。于是,钓鱼台山顶的石头上至今还留有独头三尾鱼的鱼印和两个硕大的脚印。相传,这便是姜子牙当年钓鱼时留下的。
刘伶的传说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人,西晋时期的的文学大家,“竹林七贤”之一。他曾官拜晋建威参军,以狂放豪饮在民间广泛传扬。
刘伶因耿介直言而失意,因失意而狂放豪饮,其不与腐败的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刘伶传说经过千余年的世代流传而不衰,故事情节曲折而生动,充分反映了刘伶这位古代文人狂放不羁的豪放性格,体现了刘伶崇尚正义、厌恶官场腐败丑恶的坚贞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刘伶的传说也在不断赋予它新的意义,刘伶为官清正、不趋炎附势的性格,为今人做出了榜样。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乡现存的刘伶台、南大堰、柏桃岭等遗址是刘伶传说的最好的见证,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龟山的传说
龟山位于市中区孟庄镇周村驻地,远看就像一只巨大的伏行乌龟,鬼首翘望北斗七星。相传在远古时期,龟山原为东海仙岛,是陆地上从两岸进入东海的要塞,东海龙王派龟丞相镇守北岛,仙岛两岸有一蛇仙,为争夺地盘,常侵扰仙岛。龟丞相对此大为恼火,常与蛇仙在岸边相斗。一日,龟蛇正在交战之际,突然有一只神鹰从天而降,试图前来相劝,龟丞相和蛇仙见神鹰性情凶猛,龟丞相转身逃奔仙岛,蛇仙逃奔西守,由于龟丞相频繁与蛇仙发生争端,疏于岛上海政,致使海水连连穿岛喷发,水患无穷,东海龙王闻此大怒,将东海西岸水域后撤两百里,将仙岛贬为陆地,龟丞相贬为庶龟,不得入海,从此龟丞相伏身岛上,仰望北斗七星,天长日久便于仙岛融为了一体,化作龟山。其体腔血管化为洞,故龟山洞群相连,有观音洞、望龙洞、清水洞等很是壮观。
伏 里 土 陶(市级传承人甘言地)
伏里土陶是枣庄市珍稀民间土陶艺术,为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所独有。起源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5600年历史。
伏里土陶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型制、汉代和南北朝浓郁的风韵、明清吸收其他姊妹艺术长处的印痕等特点。伏里土陶有祭祀、赏玩、生活用品三大类,计39个品种。伏里土陶具有古朴大方的艺术造型和花纹饰缀特色。清代中后期至解放前后,伏里村制陶业开始兴盛,文革期间发展中断。1978年西集镇(原公社)文化站长甘致有重新进行抢救、发掘、整理、研究、创新,以当地特产的各种泥料、釉料,通过淘洗、制器、烧制而成。其土陶作品先后参加了多个国家级和国际级展览会,被多个国家和地区专业博物馆收藏,被誉为山东土陶艺术品种当中独系发展起来的稀有艺术品种,是流传于地面的稀有土陶文物。
滕县松枝鸟

松枝鸟发源于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西西曹村。传说鲁班在放飞木鸢回来的路上,见几个孩子在嚼食高粱秸,心有所动便拾起一截秫秸三拧两插,便做成一只小鸟的骨架,恰巧一阵风吹来,他顺手拾起地上的一缕棉絮和几根羽毛粘在鸟身上,一只活灵灵的小鸟立马展现出来。从此,松枝鸟便在此地流传开来。有据可查的是西西曹村村民王德益民国十五年(1926年)外出闯关东,带回两只小鸟,闲暇时剥开研究,一看没什么奥妙,便试着做起来,经过反复试做,终于成功。村里人先是出于好奇,学着做,尝到甜头后也大量制做,很快发展到全村。家家生产,户户制做。逢集赶会,便从后山(狼山)裁来松枝,将小鸟盘插在枝间,沿街叫卖,红、白、黄、蓝、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小鸟,栖息在翠绿的松枝之上,煞是喜人,再加上价格便宜,于是十分畅销。
洛房泥玩具
洛房泥玩具是流传鲁南地区近200年的民间工艺品,是民间自生自长的一种传统手工工艺,起初用的是平常土,制作出的产品既粗糙,又不光洁,还容易破裂,后来张有力在大辛庄俗称白山湖的地方找到了一种土叫“白糖土”,此土细腻、粘合,制作出的产品不但不破裂,而且还光洁。光绪四年,张有力从老家滕州杨庄张坡村迁居薛城前洛房村,他大胆摸索,将泥塑技艺一代代传承。到张玉明已是第四代了,现在存有祖传模型种类近百种。艺人张玉明、杨其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北京黄皮肤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评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洛房泥玩具还代表山东参加了世博会的展出,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张范剪纸
张范,是一个古老的村镇,地处枣庄市薛城区的东部。张范不仅是礼仪文明之乡,其剪纸民间工艺在全国更是享有盛名。张范镇剪纸这门艺术源远流长,特别是在宁文生和张胡氏德言传身教下得到了普及。张范剪纸规格大小不一,多以小型为主。材料主要采用红夹花纸,内容从民间故事扩宽到社会各个领域。张范剪纸很少绘画图案,多是以“腹稿”剪成,所以剪出的作品重复较少,一人一个花样,一人一个图案,即是一个人所剪的同样作品,也是大小不同各具特色。张范剪纸艺术中的佼佼者王庆权的作品潇洒有神、动感十足、拙而不俗、妙趣横生、独出新彩,给人以百看而不厌之感。
鲁南鼓吹乐
鲁南鼓吹乐,以滕州羊庄“平派”崔家班唢呐为代表,形成并发展于滕州市的羊庄镇,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吹奏特色和风格,在鲁南及鲁西南一带名声远播。鲁南鼓吹乐秉承山东唢呐音乐特点的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其中的“铜杆”唢呐,在全国独树一帜,其平和柔美、含蓄细腻、如歌如泣的演奏风格,被当地艺人自称为“平派”,且名家辈出。鲁南鼓吹月时至今日传承有序,彰显了“平派”民间唢呐的繁荣与发展。鲁南鼓吹乐传承人崔怀义是众多“平派”唢呐传承人的代表。
软弓京胡艺术
软弓京胡是民间音乐的一枝奇葩,流传于枣庄市滕州市、山亭区一带。自从民间艺人对其进行改创以来,无论表演方式和演奏技法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在盲艺人宋新田的大胆创新后,又借鉴了唢呐的表现内容和演奏风格。1984年,由民政局、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盲人音乐录音评比”中,宋新田用软弓京胡演奏的《百鸟朝凤》获器乐演奏一等奖。宋新田软弓京胡艺术的唯一传人王怀刚在继承软弓京胡传统技法的同时,对软弓京胡的曲目进行了记谱整理,对演奏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对软弓京胡独奏曲《百鸟朝凤》中飞禽走兽的鸣叫、仿奏等乐段进行了补充调整和完善,更加丰富了该曲的艺术感染力。
运河号子
台儿庄的运河船工号子也称“粮米号子”,伴随着大运河流传了数百年。起初,和其他一些艺术形式一样,是船工们根据特定的船上劳动而随意创作的简单的号子,大多没有固定的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添加,随着历史上运河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运河号子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它与运河沿岸的万家渔火、笙歌管弦一起,共同构成了运河沿岸的一种特色文化。可以说,船上有多少道操作工序,便会有多少种船工号子。最常用的有:1、打蓬号;2、冲号(也叫四六八句);3、打锚号;4、拉纤号;5、撑篙号;6、拿篙号(也叫缆头号);7、摇橹号;8、搅关号;9、打招号;10、吊货号;11、架包号等。
鲁南花鼓

鲁南花鼓起源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是当时台儿庄运河两岸比较流行的演出形式之一。
鲁南花鼓是一种载歌载舞,以打击乐为主,场外擂鼓者为总指挥的秧歌群舞。打击乐主要包括:一面大鼓、两副大镲、两副小镲、一面小锣;吹奏乐有唢呐等。鲁南花鼓融歌、舞、打击乐三位于一体,表演幽默风趣,动作粗犷奔放,唱腔优美流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峄县独杆轿
清官(独杆)轿流行于鲁南地区,发源于枣庄市峄城区。独杆轿是秧歌、竹马、狮子龙舞、高跷、花船等民间游艺活动中的一个艺术品种。到了清代“乾隆盛世”把这项活动称为“社火”。“社火”活动队伍,从腊月底“踩街亮相”和“打春牛”、“祭三坛”、“元宵灯会”等春节联欢形成一体的系列化民间文艺活动。特别是张玉树任峄县知县期间,把(独杆)轿民间游艺活动推向高潮。朝廷命官“与民同乐”,集体大拜年的风俗,从张玉树开始在峄县地区沿续下来。
四蟹抢船
《四蟹抢船》是流传在市中区税郭镇一带的民间舞蹈之一,属民间游艺类,其名称又叫《四蟹抢亲》。角色有渔翁、渔姑和四只螃蟹,渔家父女多以轻盈飘逸的划船、撒网、赶场动作为主;四蟹多以爬行、翻滚为主,骄横顽皮,变化多端,逗人欢快。《四蟹抢船》多在逢年过节、庙会社日时演出。演出中,大都以闹趣为主。发掘整理后,先是基本恢复原貌,以广场演出的形势,获得了观众的赞赏。这个舞蹈曾被编入山东卫视《今日枣庄》的《故土追梦》中,于1994年4月播放,1995年2月参加枣庄市迎新春电视文艺晚会演出;1996年11月参加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大赛,荣获银奖。
鲁南花棍舞

“鲁南花棍舞”流传于枣庄市中区永安乡一带,其俗称为“打花棍”,以其舞蹈时使用的道具“花棍”得名。鲁南花棍舞起源于乞讨。“花棍”起初时主要用以“击节”,兼有“打狗棍”之用,此时动作也很简单,主要是直立唱歌时拍打上身伴随着歌唱发出“沙沙”声。后来庙会和“玩社”时才被民间艺人发展成为成套的舞蹈。花棍舞没有独立的曲谱,各种民歌均可用来舞蹈。较常用的为《八仙庆寿》、《画扇面》、《绣花灯》等民歌,伴奏多用丝竹加上唢呐。
山亭竹马
山亭区竹马脱胎于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表现的是北方匈奴族头领单于迎亲纵马奔驰的场面,形象生动,结构紧凑。山亭竹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秧歌、高跷、花船、黑驴等民间艺术相交融,发展壮大。山亭竹马在李登顺、张仁忠等几位老艺人率领下扎制了竹马、花船、高跷等。现有竹马20余匹,高跷30余副,还配有二人摔、花船、黑驴等共80余人。每逢年关喜庆节日,李登顺等几位老人的锣鼓一响,队员们便蜂拥而至,各自按照分工画上戏妆,进入角色。
柳琴戏
柳琴戏,也叫拉魂腔、拉后腔、拉花腔、柳琴书等。主要流行鲁南、苏北以及鲁豫苏皖交界的广大地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山东枣庄、临沂一带的流浪艺人,融合当地流传的肘鼓子、花鼓、四句腔等说唱艺术形式,并借鉴柳子戏、溜山腔、拉纤号子等民间小调,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曲艺形式。以柳叶琴为伴奏乐器,节奏明快,唱腔生动活波,表演程式灵活多变,演出剧目多取自生活,角色行当较为齐全,男声高亢,女声婉转,尤以叠句、衬词、衬腔的演唱,最为当地群众喜爱,有“叶里藏花”之称。


皮影戏
皮影戏是流传在我国最具特色民间的艺术形式之一,由两人组成,一人操作演唱,一个人敲打锣、鼓、梆子伴奏。初期叫“打灯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称作小电影,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枣庄皮影戏大约起源于清初。其原生态地集民间音乐、戏曲、曲艺、手工艺、画绘于一身,唱词、道白具有鲁南民俗语言特点,是枣庄地区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剧种之一。
鼓儿词
鼓儿词(又称枣庄小鼓、石门小鼓),起源于枣庄市中区一带,流传于鲁南、鲁西南和苏北地区,产生于明末清初。鼓儿词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曲艺形式,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在表演上独树一帜,“表”、“白”、“念”、“唱”各具特色,是一种稀有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曲艺形式。
高派山东快书
高派山东快书的发源地是枣庄市薛城区,代表人物是高元钧。高派山东快书是曲艺门类中具有影响力的曲种,表演简单,一人多角色,一付竹板,一付钢板,走到哪里即可演出。
山东快书的渊源众说纷纭,据高元钧介绍:其一,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刘茂基,他根据流传在民间的武松的故事编成书段,逢集赶会时,以一种说“热闹”的方式演说故事;其二,清朝咸丰年间有位叫赵大桅的人,为生活所迫赶集卖艺,编一些顺口溜式的唱词来说唱武松的故事。后来,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加,又借鉴了“山东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等一些艺术门类的元素。
傅派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作为一种成熟的曲艺形式也有许多不同的流派。业内流行一句话“高派的架子,杨派的口,傅派的词”,这种说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个流派的特点。
傅永昌是傅派快书的创始人,他学兼快书、大鼓,既继承了山东快书最初的击节工具四页板,并把它丰富发展,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伴奏工具,又把鼓词中复杂又具体的故事细节、生动传神的文学手法溶入快书内容中,极大地充实了作品的容量,赢得了听众赠送的“傅大回头”的雅称。

运河大鼓
运河大鼓已经历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说起运河大鼓的流传,要追踪到“郝祖”、“丘祖”。 运河大鼓的伴奏乐器是一面大鼓,一副钢板,左手持钢板,右手敲鼓。艺人以坐唱为主,唱到激昂处,也要站起来手舞足蹈一番。运河大鼓演出的主要阵地是农村、矿山和集镇等,其演出形式主要是地摊说唱,当场集钱,有时也进曲艺厅或小剧场售票演出或包场演出。
莲花落子
滕州莲花落子主要流行于以滕州市为中心的枣庄市、山亭、薛城、峄城等几区,后流行于平邑、泗水、微山、邹城以及徐州等苏北地区。莲花落子形成于民间,沿袭了河北落子的基调,运用了滕州方言和本土生活内容,与其同时代形成的滕州“拉魂腔”一起,成为了民间娱乐的主要曲艺形式。 滕州莲花落子多为“单口”演唱,非“彩唱”,此为区别于河北、京津地区落子的特色。滕州莲花落子演唱风格质朴粗犷,富有气势。
滕县民间印染

滕县民间印染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春秋时候墨翟所著的《墨子》一书中《所染》篇中,就有对染布的详细描述。清中后期,滕县的印染业发展很快,出现了较有名气的染坊,如滕西姜屯镇王楼村的王家染坊,到了民国初期,民间印染发展更加迅速,各个乡镇都有了染坊。滕县民间印染流行于山东、陕西、山西、安徽、河南、河北、江西、湖北、江苏等地区。
石榴盆景栽培技艺
峄县石榴盆景是从清代“康乾盛世”的石盆“盆栽”演变发展而来。据民间老艺人讲述,嘉庆(1796)年间,石榴盆景成为艺术品初在县衙官府及绅士、富豪之家出现。石榴盆景的制作,主要有五道工序:一是采桩栽植;二是保温保湿,高湿催芽;三是造型与修剪;四是删减疏控;五是管理和养护。
峄 县 甩 花

甩花又叫“打铁花”,是老峄县(峄城)的传统文艺节目,当地群众传说甩花从古代就有,当时表演的很简单。到了道光年间,当时城乡一带手工业颇盛,铁业、制车(木轮车)、冶铁、铸造等诸业兴旺,能工巧匠们独出心裁,把剩余的熔铁对空敲击寻求欢乐,便产生了甩花这一节目。甩花“打铁花”酷似礼花,而与礼花所不同的是其制作原料不是火药,而是熔炼出的铁汁,甩花的表演形式和操作过程充满了神秘和惊险,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几乎绝迹。


民间布艺缝绣
民间缝绣流行于枣庄市市中区、薛城区、山亭区、滕州、台儿庄等地区。枣庄民间缝绣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以布、绸、缎等为主要原料,以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容为题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融合吸收民间美术中多种门类的制作技艺,通过剪、缝、绣、贴、扎等技法来制作民间缝绣的工艺作品。

割 绒 鞋 垫

割绒鞋垫是鲁艺中的一种手工独特的手工制品,起源于古峄县东部一带,在其产地割绒鞋垫是年轻女性向自己的心上人表达爱情的传统信物,也是自己手工技艺的一种展示。割花鞋垫的底料、面料和绣线等所有材料都是纯棉制作,纳出的图案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脚踩在鞋垫上如地毯般的柔软、舒服。它即可作为工艺品收藏,也可作为实用品。

薛城庞庄麦秸手编技艺
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庞庄村位于枣庄最南端,历史上就有砌(编织)草囤子的传统,草囤子俗称气死猫,说明它的封闭性特别好,就是把猫气死猫也不会把草囤子打开。草囤子有近两百年历史,是祖辈留给我们的传统手编技艺,编织的品种有20余种。从家庭生活用品、馍馍囤子、锅盖、煎饼框,到酒厂、酱油厂用的大缸盖,品种多样,规格齐全。
滕州羊肉汤烹饪技艺

滕州羊肉汤有可追溯的历史有近七千年的历史。在官桥镇北辛村出土的距今约七千年的北辛文化遗址的一个红陶鼎的四周,散落着大量的猪、牛、马、羊等动物的兽骨;在官桥大掌大出土的一个商代贵族墓葬里,就有一个铜釜,里面有熬煮着的羊、猪等兽骨。这就说明,在当时,喝羊、猪肉汤已成了滕州这个地域的贵族社会很普通的饮食。
滕州羊肉汤之所以味美而有名,第一是滕州的羊和别的地方的羊不一样。滕州的羊肉汤馆所用的羊都是滕州本地家养的狗羊子。第二与滕州的水有关系。滕州市水源地是荆泉,是地下泉水,富含各种矿物质和稀有元素。
微湖鱼宴烹饪技艺

微湖鱼宴流行于滕州、济南、北京等地区。
微山湖在滕州的西部,是山东省最大的淡水湖,盛产着二百余种鱼、虾、鳖、蟹、螺、蚌,还有莲、藕、菱、蒲等数十种水生植物。特别是四孔鲤鱼是微山湖独有的鲤鱼品种。微湖鱼宴是以微山湖所出产野生鱼虾鳖蟹为主料,运用传统的烹饪制作工艺,通过烧、烤、炖、烩、煎、炸、烹、煮等方式制作出的菜肴。滕州的鱼馆很多,但制作微湖鱼宴最正宗的是承来鱼宴楼。
台儿庄“张家狗肉”制作技艺

台儿庄“张家狗肉”,是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发而形成的一种著名小吃。清朝光绪年间,张恒彪一家自外地迁来台儿庄,带来了煮狗肉的手艺。从此,“张家狗肉”就以其鲜美的口感在台儿庄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张家狗肉在制做过程中,选用十几种名贵佐料,配以百年老汤,香而不腻、烂而不散,色、香、味具佳。
生氏整骨术
滕州市姜屯镇前李店村生字的生氏正骨膏药,原名“济生膏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以其治疗跌、打、损伤的确切疗效,在鲁南、鲁西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每年需求量约有6万张左右,患者遍布全国各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等也慕名常有求购。“准确诊断、徒手整复、内外兼治、治要求‘早、巧、准’,是生氏膏药整骨的主要特点。
“赶蛋”、“打瓦”、打(腊)子系列
“赶蛋”、“打瓦”是流行于鲁南地区的民间游戏。
“赶蛋”以木棍和“蛋”(也就是球)为工具,几人参加在场地上挖相应几个浅坑,称“窝”,浅坑以一个为中心,呈放射形排列。然后决出一名输者担任“赶蛋”的角色,其余人则“守窝”。“赶蛋”者将“蛋”放置在中心的窝里往四周窝里赶,将“蛋”推进任何一个 “窝”都为赢。
“打瓦”以石片瓦或砖、石块等为工具,一般为五人,以游戏人数为准,将相应的瓦片立于地面上,在距离瓦片约两米左右划一道横杠叫“金响”依次划七道杠为“金响”“二片”“勾甩”“大周”“小周”“蹦栽”“直打”。打瓦者站在最后一道杠后面用石块击打立着的瓦片,击倒者为“直打”。“直打”者可以用脚直接将瓦片踢倒。击不倒瓦者为输家,赢家可以用游戏规定的方式惩罚输家。
青檀庙会
青檀庙会所在的地区座落峄县“冠世石榴园”旅游区内,历史悠久。青檀庙会以“宗教文化”为中心,含有“大运河文化”的渊源,是融历史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庙会以青檀寺为中心,寺前寺后长10华里,均宽一华里的山谷皆为庙会场地。庙会的物资贸易可分八大类。青檀庙会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每年春秋两次,每次三天。

小孔成像
远在公元前5世纪,墨子就用小孔成像的实验来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特性。“景(影):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蔽)下光,故成景(影)于上;首敝(蔽)上光,故成景(影)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影)库内也”(《墨经》) 。就小孔成像而言,因为有了小孔,并且使小孔与物体、映幕的距离远近适度,这是光线在隔屏小孔处交穿的关键所在。只有具备这一条件,才能在隔屏后面的映幕上形成倒影。这既是世界上最早的光的直线传播的科学描述,也是世界最早的小孔成像的正确阐释。

网站地图